《后汉书·荀爽传》“荀爽字慈明”原文及翻译
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 荀爽字慈明。他从小好学,十二岁就读懂了《春秋》《论语》。
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经书,有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答应。
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颍川流行这样一句话:“荀家八条龙,慈明世无双。”
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以“至孝”推举荀爽,被任命为郎中。
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他回答策问陈述了他认为国家应办的事宜说:“汉朝的制度要天下的人都诵读《孝经》,选官吏也是推举孝廉。
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现在公卿百官都是政治与教化的榜样,而父母逝世了却不能回去居丧尽孝。
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事失宜正,过勿惮改。仁义之行,要从上面开始做起,敦实纯朴的风俗,才能传到下面响应。事情做错了,应该改正,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我听说后宫宫女有五六千人,使唤服侍的还在这以外。冬夏的衣服,早晚的粮食,耗费着丝绸布帛,使国家府库空虚,(以至)白白地向无罪百姓征收赋税,用来供养无用的宫女。
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我认为那些不是以礼聘娶的且又没宠幸过的宫女,一概都遣散出去,使她们能够婚配。
一曰曰省财用,实府藏。二曰修礼制,绥眉寿。三曰宽役赋,安黎民。一是可以节省财用,充实府库;二是可以完善礼制,获得长寿;三是可以减省赋役,安定百姓。
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奏闻,即弃官去。这实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天人的伟大幸福啊!”奏章呈上之后,他就弃官离开了。
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 后来,遭到党锢之祸,荀爽隐居于东海边,又南逃到汉水边。
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这样过了十多年,在家专门从事写作,于是被称为大儒。
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时人多不为妻子服丧,即使在父母丧期仍有吊丧问疾的,又私自给其长辈及一些名士死后赠谥号。
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对于这些做法)荀爽都引经据典申明大义,用经典来纠正,虽说没有全部改变,也很有一些改进了。
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征之。汉献帝即位,董卓掌权,又来征聘他。
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荀爽想逃避任命,来使催迫得很紧,没法离开
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因从迁都长安。因而被任命为平原相。(上任时)走到宛陵,又被追回任为光禄勋。到任办事刚三天,又被升任司空。于是跟随迁都到了长安。
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荀爽见董卓残忍暴虐愈益严重,必定会危害国家社稷,他所推举任命的都是一些有才干有智谋的人,准备与他们一起对付董卓,并和司徒王允及董卓府中长史何颙等人为内应。
会病薨,年六十三。恰遇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论曰:董卓当朝,申屠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 史官评论说:董卓当权,申屠蟠、郑玄最终不肯屈从而保全了他们的高风亮节。
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荀爽已经年老了,只有他去应聘,不到百天就取得卿相之位。
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有人怀疑他违背了(平素的)志向,我仔细斟酌荀爽当时的思想,认为出而用世,退而隐居是君子为人的重大选择(重大关键)。
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时运平顺(天下太平)时,就弘扬大道以实现自己的志向;国运衰落(国家危亡)时,就应该投身问世以匡救时难。
观其逊言迁都之议,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看他不参与关于迁都的朝臣争议,以及后来暗中图谋董卓,几乎能振兴国运,这正是所说的“大直若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