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羚羊木雕》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学习难点】
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自主预习案】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且把“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的词语抄写一遍;
2、速读课文,根据本文的主要内容,填空:
“我”把__ 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__ ,__ 发觉了,逼“我”去 ,“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__ 把__ 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我”__ (感情)。
3、资料助读----了解“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用一种黑色硬木雕刻成的羚羊形状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送木雕。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了羚羊木雕是十分珍贵的。)
4.本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一般有__ 三个要素;其中___ 又包含_ 和___ 。本文以____ 为线索贯穿全文。
5.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16---23)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24---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26---3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
白郁金香是一朵代表友谊的花。友谊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让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友谊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由友谊引发的故事---《羚羊木雕》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示:分角色朗读追问木雕、要(收回)木雕两部分。思考文中的人物在这件事中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据此揣摩人物的语气。
(1)先试着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注意分配好角色。(旁白、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万芳妈)
(2)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
(3)评价朗读,注意把握好人物的语气。
(二)想一想
1、文章围绕羚羊木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个动词简要概括。
木雕、___ 木雕、___ 木雕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___ →插叙回忆→我____
起因:_____ (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_____ 。
结束:__ 。
(老师讲解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三)议一议
1、从文章中各个人物在处理羚羊木雕的过程中的表现,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个怎样的人?(分析人物特征)(学生小组讨论)
(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2、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3、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小组讨论)
4、课文作者倾向谁,持什么观点?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小组讨论)
三、学生置疑,教师记录学生的问题,并且指导解惑。
四、课堂小结
子女靠父母培养。父母是主导地位,子女的缺点,父母是有责任的,与其怪孩子自作主张,不如怪自己事前未讲清楚。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教育子女的。若从“我”这一面去看,是有教训可以吸取的。小时候毕竟幼稚,做什么事情跟大人商量商量是十分必要的。总之,万事需“三思而后行”。
【课堂测评】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2、勾画文中有关说话时神态描写的句子,积累成自己的语言。
3、整体感知课文,想想:围绕“羚羊木雕”送给朋友这件事,表现了几种不同的态度和情感?
4、课文中有一段关于“我”与万芳间友谊历史和交往的叙述,从这段文字中,表现出万芳的什么性格特点?这段文字去掉行吗?为什么?
5、课文结尾用了一个反问句,有何作用?含义是什么?
二、阅读理解
体会爱心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
为了体验没有水的感觉,这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她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喝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她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儿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特地买来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拗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缝,农民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北京了。女儿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到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告诉他们“我要献爱心啦”,也不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是不漠视、不鄙夷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7、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干涸( ) 挑剔( ) 晶莹( ) 鄙夷( )
8、解释下列词语。
①干涸:
②鄙夷:
9、本文记叙的事件是什么?
10、为什么说本文写的这位母亲“特别”?结合现实生活谈谈。
11、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表现了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
12、“爱心”的含义是什么?
13、通过读上文,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14、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提示:要畅所欲言谈,只要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附答案)
三种。爸爸妈妈:很看重贵重财物,因此视友情于不顾,逼女儿去要回木雕;
奶奶:很看重友谊,但做不了主,对此无可奈何;
“我”:视友情重于财物,被逼反悔时,伤心万分。
4.课文中有一段关于“我”与万芳间友谊历史和交往的叙述,从这段文字中,表现出万芳的什么性格特点?这段文字去掉行吗?为什么?
表现出万芳“仗义”的性格特点。
这段内容不能去掉,因为它表现出了我们友谊、情义的珍贵,这友情是千金难买的,由此便衬托了父母的重财轻义,也衬托出“我”伤心痛苦的感情。使文章从内容到情感上都更完整。
5.课文结尾用了一个反问句,有何作用?含义是什么?
结尾蕴藉很深:不能怪“我”,那怪谁呢?怪什么呢?重财轻义的做法对“我”
①干涸:水干、枯竭
②鄙夷:看不起
9.本文记叙的事件是什么?
一位母亲带着幼小的女儿到贫穷落后的西部农村去体验没有水的感觉。
10.为什么说本文写的这位母亲“特别”?结合现实生活谈谈。
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大多是给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这位母亲却带着女儿到艰苦贫穷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所以说她“特别”。
11.本文主要运用哪种描写手法写小女孩?表现了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天真、幼稚。
12.“爱心”的含义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13.通过读上文,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①教育父母要给孩子以磨练。②教育人们要尊重和帮助生活条件不如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