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简案二则
资料说明:此处收录的两则均为简案,仅供教学参考之用。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探究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六·一”儿童节的由来导入新课:请你结合对“六·一”儿童节的了解和认识,说说你认为我们现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目的是什么?
二、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谈阅读感受。
三、教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认识。
四、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发现问题。
注意探究文中一些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而含义深刻的词句,如“沉重而美丽的记忆”、“历史与现实”等。
五、分组研讨,合作探究。
汇总学生发现的问题,归纳出两个与文章主题关系紧密的大问题,要求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分学习小组进行探究讨论,在深入阅读、探究讨论中达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六、迁移阅读,拓展探究。
补充阅读《致命的母爱》,思考这篇文章最震动你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
七、课堂总结。
1、简评同学们的探究学习的情况。
2、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语言特色。
八、布置课后作业。
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
《亲爱的爸爸妈妈》简案2
对立探究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引文与正文、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阅读时如能抓住这些矛盾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你会走进一片别样的风景。
[教学步骤 ]
一.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
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 .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二.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三.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四、仿照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析一析“西德”与“日本”,“景物”与“心情”“描写”与“议论”“战争”与“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