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阅读题中“整体感知”类题答题指导
整体感知在《考试说明》阅读部分中居于首要位置,几乎涉及中考阅读的所有考点,但又很难具体,现仅就我校初三语文组的一些体会,做简单说明。
阅读考点整体感知文章,就是能明确文章写的主要内容,各段之间的联系,以及文章的体裁、中心,不过多顾及细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达到理清全文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中心,以及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即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整体感知文章(语段)的内容,不仅指理解材料所承载的意思,而且还包括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结构特征、线索,感情基调等,它们都含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又与作品思想内容有密切联系,这些内容都是指所读材料整体方面的,就考试而言,从什么角度测试就要从什么角度来阅读思考和研究。
对于阅读试题,考生首先要整体感知内容文章,了解文中叙述的是什么事情、人物的特点、表达的中心等。阅读说明文时应先抓住说明的对象,围绕说明对象进行说明;在议论文中先整体感知后,再做出具体分析。
要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语段的大概内容。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语段的思路,分析语段的内部结构层次。
(2)理解文章中语段之间的关系,弄清诸如并列、转折、承接、递进、对比等等关系,进而对文章从总体上进行把握。
(3)概括各层各段大意,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4)理解材料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变化。特别是主要的思想感情。
(5)注意整体感知的技巧
一、记叙文
解答整体感知类阅读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尤其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题目含义、感情发展、写作目的、启示意义等方面,要讲究归纳总结的方法。
近年中考多以表格的形式出现,侧重于考察学生对作品中内容与情感的把握。
解决该问题要把握以下两点:
①答案来源,有三条路可走:
第一条是采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第二条是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合并浓缩。
第三条是归并,就是将材料中的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的意思合并到一起来,兼收并蓄,全面而不会漏失。
②)答案形成: 要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文字可以多一点繁一点.然后删去多余的不必要的次要文字,留下达意能力强的重点词句 化繁为简,尤其是有字数限制的答案,更要这样做。
二、说明文
1.看题目——明确说明对象(无题目则看内容确定)
2.理思路,析结构——层进式(纵式)、并列式(横式)、总分式
3.抓重点——重点段与支撑段;中心句(重点句)与支撑句
4.做归纳——归纳段落、层次大意及全文内容等
近年中考几种常见题型:
1文中段落能否调换顺序
2 材料与原文的链接
前一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对策:(1)考虑与上下文的呼应性
(2)考虑是否是上下句的主语或宾语
(3)考虑是否是上下句的原因或结果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这些都是公式,首先要熟记于心。但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如果只按照公式去套题干中的词语,是不能得分的。同学们需要做的就是结合文章内容,然后按照说明文的答题思路去分步解题。
后一种题型的核心在于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三、 议论文
议论文中与此考点关系最密切的考点,除考论点外,常考的是理清论证的结构,多为分析重点段落的论证过程。2011年略有变化,但属于趋简,考核点没有本质变化。
题型:判断文章层次结构。这一类题牵涉到确定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一般来讲,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与上下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如通读整篇文章,常常会出现了“首先”、“其次”、“再次”这之类的关键词语,清晰的表现出这三段是层进关系。